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巨头争夺网络隐私金矿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5   刘佳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条经典互联网语录所描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用户数据分析工具,现在的互联网,不仅能够知道上网的是不是一条狗,还能定位它来自哪个地区,甚至可以准确地判断狗的品种是金毛还是松狮,知道它的兴趣爱好,喜欢的狗粮是什么味道……对于广告主而言,详尽的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地为用户匹配相应的广告;但对用户而言,其在互联网的隐私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了
  当苹果、谷歌陷入“定位门”,索尼多番因黑客入侵导致用户数据被盗,互联网是否就能独善其身?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然,互联网公司都表示自己不会通过网民隐私牟利
不过它们的盈利背后,都间接或直接地离不开用户在网上留下的路径:搜索引擎通过用户搜索关键词匹配广告;电子商务根据你以往购买的行为为你个性化推荐产品,社交网站靠你的喜爱偏好进行广告精准投放……可怕的是,消费者几乎根本不知道,网络公司究竟在什么时候、如何使用我们的信息,而消费者对于自己隐私信息的界定仍然模棱两可
  隐私的金矿   用户的网络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被网络公司所用?先看一个国外案例
此前,追踪文件的开发者Targus公司透露,微软旗下的网站MSN.com上植入了追踪文件,通过追踪上网者,微软可以得到用户的年龄、邮政编码、性别,还有大概的个人收入、婚姻状况、有无子女、住宅情况等信息
而在用户登录eBay几秒钟后,他的行为细节资料就可能已经登上了西雅图初创公司BlueKai的拍卖台
  在中国,除了去年沸沸扬扬的3Q大战,涉及用户隐私案例似乎并不多
不过,从不少热门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型上,或可略窥一二
  以精准广告投放为例,目前互联网通行的做法是,把代码放到网页里,以跟踪不同网民的Cookie,通过跟踪、记录和分析用户的网络行为,辨别用户身份,了解用户使用习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营销
  “互联网公司一般认为,用户的地理和行为数据,只要不与个人真实身份挂钩,是不侵犯个人隐私的
毕竟互联网用户的身份是以一个分配给其电脑的号码来标识的,而非具体的姓名
”一位互联网广告的从业者对记者说,“而广告主主要是看产品或者媒体的网民结构,比如男女比例,多少人喜欢看汽车的资讯、化妆品资讯等等,然后根据你的行为,精准投放与你行为匹配的广告
”   上述人士也表示,精准投放如果能够精准到个人,对广告主来说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不一定划算
“现在按男女性别投放,也就80%左右的准确度,根据行为判定的准确度就更差了
”   而在社交网站上,用户的隐私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真实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状况、个人照片、爱好、手机号码、心情状态……用户几乎在社交网站上公布了自己的大部分隐私资料,这无疑考验着社交网站自身的道德与责任
  Facebook曾多次因为隐私问题“栽跟头”
去年有海外媒体曾曝光称Facebook数款应用软件向广告商和互联网追踪公司“提供用户姓名,有时还提供用户好友姓名”
随后Facebook官方博客回应称媒体将分享用户ID的问题夸大,但又不得不承认,分享用户ID违反了Facebook的隐私策略,并表示该公司已采取措施阻止某些应用开发商这样做
  社交网站迅速流行的一个“潜规则”,就是建议用户输入MSN或者QQ的账号及密码,然后网站通过技术手段自动登录你的MSN或者QQ,抓取好友列表,发邮件邀请好友注册该社交网站
“他们借此拓展用户,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系统并不完善的小网站,并没有严格加密的措施,很可能造成用户相关信息的泄露
”国内某安全厂商人士如是说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其实一些国内软件厂商并没有太把用户隐私当回事,它们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搜集用户网络行为轨迹,相关信息回传到企业服务器后,再通过数据分析对特定用户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推广等服务
”   正在改变的网络隐私   互联网倡导的精神之一就是“开放”,但开放的过程中用户的隐私信息或将受到侵害
面对日益严重的互联网隐私问题,国外已经开始酝酿相关法律法规
  今年3月,奥巴马政府计划推动国会通过一项《隐私权利法案》(privacybillofrights)来保护美国网民不受有网络数据搜集的侵犯,互联网公司在使用用户个人数据做任何违背其本意的用途之时,都需要先征得用户同意
  本月,美国加州正计划提出一项类似的法案,要求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提供阻止个人信息被收集的方式,而未能遵守该法案的公司可能将面临民事诉讼
包括谷歌和Facebook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展开游说,反对这一法案
他们认为,在这方面行业自律比立法更有意义
  欧盟在隐私问题方面走得更远
去年一项叫做“被遗忘权”(righttobeforgotten)的法律议案提议,个人可以要求网站删除关于他们自己在网上的个人信息,并能采取法律措施
在互联网公司追踪个人信息之前,网络用户将必须首先选择是否允许被追踪
但反对者认为这不仅不是真正的保护隐私,而且还有可能会阻碍公共信息传播
返回上页
上一篇:世纪佳缘龚海燕:IPO好事多磨 用时间证明价值下一篇:史玉柱背后的保健品江湖:黄金搭档销量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