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新世纪周刊:凤凰新媒体转型焦虑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9
凤凰新媒体CEO刘爽
从微博到快博,在不断推出各种社区产品的同时,凤凰新媒体加强着自己的互联网基因,但还没有从转型的焦虑中完全解脱
财新《新世纪》记者王姗姗朱以师
凤凰新媒体(NYSE:FENG)是一家很难定义的公司
“它既不是一个纯粹的媒体,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公司
但在互联网已经没有纯粹媒体意义上的门户的机会的时候,它又从夹缝中走出了一条路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曾这样评价
在上市路演中,凤凰新媒体CEO刘爽被多次问到这样的问题:凤凰新媒体是中国版的什么?刘爽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从传统媒体中分拆上市的新媒体,没有先例
”
“第一”是一个令创业者既骄傲又焦虑的词,这意味着要解决的是一些别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面对风起云涌的互联网新概念及其带来的高估值,刘爽一直在试图从内容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淡化传统媒体色彩,强调互联网基因;但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品牌和情结又难以割舍,技术转型的人才门槛及巨大投入,多少让人举棋不定
9月9日,凤凰新媒体对外宣布,正式推出轻博客产品——测试版快博(QuickBlog)
这是它向新媒体靠拢的最新一步
快博的上线,被凤凰新媒体公司内部视为自5月完成赴美IPO后的头等大事
公司为此专门成立平行于原有研发部门的“产品部”,针对这款产品的年内总投资额将达2000万元人民币
但是,已经在微博上失败过一次的凤凰这次能成功吗?从传统媒体向具有社区性质的新媒体转型,绝非易事
脱胎于凤凰卫视(微博)的凤凰新媒体,打出了优质内容提供者的口号,现在已跻身中国五大门户网站之中,未来的目标是成为电脑、电视和手机“三屏融合”的新媒体
在成功上市融资之后,凤凰新媒体内在的矛盾并未完全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转型试验也是所有正在考虑转型的传统媒体都关心的话题
从微博到快博的踌躇
刘爽说,如果要给出定义,凤凰新媒体应该是一家按照互联网机制和规律运营的、有着很强媒体基因和魂魄的新媒体公司
凤凰新媒体一直骄傲于“五大门户之中自己更像一个媒体”,自认在影响力、公信力和价值观输出的层面强于对手
但是,上市四个月以来的股价表现证明,市场似乎对于凤凰的“媒体”优势没什么兴趣——公司股价一路下跌,早早便跌破发行价;9月9日快博发布当日,盘中股价更很不领情地一度跌至5.4美元的新低
与11美元的发行价比,已相当于残酷“腰斩”
而反观其竞争对手——中文第一门户新浪网,2009年效仿Twitter对外推出微博,尽管这款SNS产品目前尚未盈利,但凭借两年来聚集起的上亿用户,新浪已摇身一变,从“互联网媒体”那单一而过时的形象,转变为时下最令业界追捧的庞大互联网社交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一款微博产品,令新浪股票再度大红大紫
这无疑验证了以社区为核心的Web2.0基因所蕴含的爆发力更容易刺激资本市场的神经
刘爽形容自己执掌的这家公司,是那种“远看不是非常有吸引力、但经得起观察和品味的姑娘”
但面对新浪凭微博获得的成功,这个出身于华尔街、同时又充满媒体情结的掌门人,与他的公司一样身处矛盾之中
“凤凰新媒体一直处于矛盾中,基于过往的执行力,相信可以痛并快乐着
”刘爽所指的,正是贴着“媒体转型”标签的凤凰新媒体,其以内容为导向的媒体基因与以社区为导向的互联网基因之间的矛盾
“也许我们过于稳健,我们也在反思,是不是不够拥抱一些风险……”刘爽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承认,从几个月前评价“微博是个屁”“不过是让大家发发牢骚的平台”,到将之定义为互联网门户的“标配”产品,自己的确经历了一番思想转变
“他原来不看好微博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一位凤凰网(微博)内部人士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刘爽对凤凰“新媒体”的定位,主要还是立足于传统门户的思路:用互联网媒体传统的操作方法——专题,来给网民更全面和深度的报道体验
“新浪和搜狐做专题,更多是对内容的拼凑和堆积,而我们会更注重做策划
内容素材上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在角度上会考虑多一些
”前述凤凰网人士认为,“对新闻的思考更专业”正体现出凤凰新媒体自身的传统媒体基因
但微博在几次重大社会事件中发挥的巨大影响力让刘爽吃惊,他承认自己低估了微博的发展空间和价值
“首先低估了有关部门的包容度,另外我也低估了社会在变化——尤其是消费媒体的方式在变化
”刘爽解释说,用户消费媒体的方式正在进入一个以“浅阅读、浅交流、浅思考”为特征的时代,微博契合了这个趋势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就是这个时代
”刘爽说,“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必须拥抱时代趋势
”
2009年,新浪在Facebook和Twitter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上线时亦顶着国内几大同类网站被监管部门“噤声”的压力
但是两年运营,新浪微博被用户成功认可,推动“自媒体”兴盛的同时,也推高了产品的监管成本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