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27张牌照引猜想:第三方支付拐点显现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5
5月26日,2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迎来集体狂欢,经历了6年的漫长等待,央行终于给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支付牌照”)
这意味着,原先是“草莽”出身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终于有了国家认可的“正式身份”这对于中国金融结算市场发展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
消息一出一批手机支付概念股以及信息安全类个股纷纷走强
而牌照的获得也使第三方行业发展迎来拐点
正名
2010年6月,央行正式对外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细则,这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纳入国家的监管体系倒计时开始
电子支付企业纷纷提交材料以申请牌照
彼时,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过了6年的发展
在这6年中,第三方支付始终处于“身份”的尴尬中,原因是第三方支付的业务是资金结算,但其本身却是“非金融机构”
以支付宝为例,当年淘宝网成立时,买家和卖家互信问题没有解决,支付宝通过与银行合作,买家先将钱打到支付宝,卖家发货,买家收到货满意后,再将钱支付给卖家
通过担保交易,最初解决了电子商务的支付过程中诚信瓶颈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公司有的依托自己的业务提供支付服务外,有的作为技术提供商,为其他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有支付需求的企业及个人提供支付通道
其核心业务模式殊途同归:第三方支付企业与银行谈合作做技术接口,把自身做成一个支付平台,那些需要完成电子支付的商户,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它们的用户提供支付服务,而不用自己去和所有银行谈合作了
在这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企业收取1%~3%的服务费作为自己的收益
由于银行之间不能相互提供接口,而大量用户却需要不同银行卡之间的支付服务
同时,很多商户的支付需求各有不同
而银行是提供标准化金融服务的机构,单个的银行无法为海量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支付解决方案
以提供支付平台和支付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在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商户的需求无法对接的落差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与此同时,不同的商业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也相继出现,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个人支付,以及以易宝支付、快钱、汇付天下等专注于行业解决方案或者B2B交易的第三方支付企业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传统行业电子化国内第三方支付应用的渗透率在2005年以后的急速上升
易观国际发布的2010年网上支付行业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4546亿元,环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增长89%
2012年中国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规模可望达到1.6万亿元
易宝支付的CEO唐彬指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定位已经从最初简单的资金结算平台,发展到了具备连结产业链各环节和行业上下游的多元化的资源整合平台
尽管第三方支付发展迅速
但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灰色”身份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
加上资金沉淀、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套现等负面新闻时常出现,第三方支付企业过去6年来,一直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
牌照的发放除了为第三方支付“正名”,其对于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也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支付体系中心主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院张宽海博士表示,支付体系是为社会提供支付清结算服务的金融基础体系,它支撑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的转移和流动
随着支付牌照的发放,未来,电子支付领域将呈现出由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电信运供应商等更多主体参与建设支付体系的局面,金融服务体系也随之逐步完善
洗牌
据了解,此次央行通过资料审查和现场考察的方式,发放首批“支付牌照”,牌照的整体数量将不受限制
但对比之前已经申请公司的名单发现,有5家企业落选
其中,联动优势(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合资公司)和上海银联(中国银联的子公司)的落选让业界感到意外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分析,从首批获得牌照的企业来看,央行更加看重支付企业包括经营水平、盈利能力、治理结构、风险防范等在内的“系统重要性”
业内人士指出,牌照的发放消弥了支付企业“国家队”和“非国家队”的身份差异,也承认了市场上规模化企业的市场地位
这为行业的洗牌奠定了基础
根据央行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对于本办法实施前已经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之日起1年内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
逾期未取得的,不得继续从事支付业务
也就是说,今年9月1日就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拿牌照的“大限”
此前,唐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不排除收购其他支付企业的可能性
而央行虽然未对第三方支付的资本性质做出限制
但却对注册资本、申请人等做了严格规定
在此双重制约下,达不到注册资本要求的小支付企业也会向资本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寻求融资
第三方支付业将可能迎来兼并潮
业内人士估计,将会有一半支付企业消失
另外,尽管第三方支付企业获得了飞速的
返回上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