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NEWS CENTER

新闻存在于人们的参与中 上海网站建设 | 上海网站设计 时间:2011-05   噪与酷   胡泳   北京大学副教授   huyong@pku.edu.cn   法国传播学者阿芒·马特拉在1996年写道:“世纪末的传播研究以一个概念为轴心:传播仅仅限于大众媒体的领域中
……此种媒体中心论的视角使得我们忘记了,传播史具有一个早在现代大众媒体出现之前就长久存在的主干
向媒体的这种倾斜产生了对于传播史的一种化约了的看法
更加糟糕的是,它引发了某种历史健忘症,妨碍我们去分辨在当代的传播方式巨变中,究竟真正重要的赌注是什么
”   马特拉在上个世纪末对传播研究的这种批评具有真正的预见性
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轨迹,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传播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口传阶段、报纸阶段、广播电视阶段以及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阶段
可以看到,从信息传播的规模来讲,每个阶段都有惊人的扩张,然而,我们容易忘记的一个事实是,在我们欢呼人类传播的范围扩大、可获取的信息丰富的同时,我们也为之付出了一个巨大的代价,那就是,伴随着传播规模上升的曲线,人类传播的互动性恰好走了一个完美的U字型
也就是说,在前工业化的口传时期,传播的互动性最高;在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传播阶段,互动性逐渐走低,直至跌到谷底;要到互联网的发明、新媒体的出现,互动性才开始重新爬升,尤其是在Web 2.0技术出现以后,博客、SNS、微博等,造就了网民互动的空前浪潮
而公民新闻就诞生在这样的浪潮之中
  在人类传播的第四阶段的研究中,抛除媒体中心论的视角,意味着重新界定新闻、传播乃至媒体的边界,把人的互动性视为原本僵化的媒体结构中的崭新动能,这种动能所及之处,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内容与形式,瓦解着传统媒体的专业性,而且也预示着新闻传播实践与理论的未来方向
  同时,追寻传播史在大众媒体之前就存在的主干,也使我们深刻认识一个道理:新的规则未见得全是新的
互联网使我们重归个人的、互动的传播,我们越来越多通过其他人随机决定分享的内容来了解世界
只不过,在前工业时代的口传中,传播更多发生在熟人之间,而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在20世纪最后几年产生的所谓“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比如,新媒体具备了一种可能性,让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获取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彼此互动、参与创造和形成社区
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新媒体在媒体内容的创造、出版、分发和消费上所造就的“民主化”
  新媒体的这些优势对大众媒体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旧有的大众媒体模式,用尤海·本克勒的话来讲,“形成大众媒体模式的诸种实践高度有利于威权国家的社会控制
该系统的轴-辐式的技术架构、单向的端点接受模式使得控制成为轻易之举,只需控制核心——国家拥有的电视、广播和报纸即可”
换言之,谁控制了“信息中心”,谁就控制了信息内容
但在“交互”媒体主导的时代,“内容”泛化,包含了所有能给最终用户带来价值的信息与体验,内容的提供、处理、传播、占有和控制广为扩散,轴—辐架构转为网络多点对多点的架构
在这样的架构中,原来被动消费的“受众”变成了主动创造和分享的“授众”,发生了一个“反客为主”的过程
有关内容的权力从“大众媒体”转移到“大众”手中,大众媒体也被“解大众化”,所有的信息都关乎“你自己”,这也是2006年《时代》周刊评选“你”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
那期杂志封面是一台电脑显示器,像镜子般照得出读者自己的影像,中间一个黑色的大字“YOU”
《时代》周刊的解释是:今年的“风云人物”是我们每一个人,因为随着博客、网络社区、视频网站的兴起,在2006年互联网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网民正在成长为所谓的“新数字民主主义公民”
  这个“你”,纽约大学新闻系教授杰·罗森将其命名为“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former audience)
他说:“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是那些处在一个媒介体系的接收端的人们,这一媒介体系是单向的、广播式的,有着很高的进入门槛,少数几家巨头争争吵吵,而大多数人在彼此隔绝的情况下被动倾听
”而现在的新媒体,承认各种各样的守门人,每人对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各有各的独特规则,不再承认秉持专业原则的记者的判断
如BBC全球新闻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鲁克所说:“观众进场了
”   BBC总监马克·汤姆森把新型的受众叫做“积极的受众”(the Ac-tive Audience),意指他们不会呆呆地坐在那儿,而是会参与、讨论、创造、传播、分享
在此意义上,其实“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也就等于社区
他们是贡献者、生产者、批评者,他们现在想要媒体的控制权,而不是被媒体所控制
  受众的这种造反是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合法性危机的结果
这些危机表现在:第一,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已然流失
报纸发行量在过去20年中大幅下降,电视新闻的观众也在不断减少
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年轻人对新闻的兴趣在减少
他们不再像父辈那样,关心如何跟上新闻
第二,伴随着对日
返回上页
上一篇:公众网络“围观”审判 学界对法律独立性存争议下一篇:五星汇:团购不懂的生意